导航菜单
首页 >  喜报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两位博士生获批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博士生获立项!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

博士生获立项!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房文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项目(博士研究生)。项目题为《耐蚀铅包铜催化剂的设计及其酸性电催化CO2还原的研究》,该项目旨在设计具有包覆结构的铜基催化剂以提高其在工况酸性体系下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促进酸性体系下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到多碳产物的高效转化,为双碳战略的实施提供关键材料和科学依据。

房文生为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夏宝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与新能源器件的设计与制造及其在能量存储与转换领域的应用。截至目前,他以第一作者在Nature、Angew. Chem. Int. Ed.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3篇,获授权专利两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ature专门简报以及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郭楷瑞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项目(博士研究生)。项目名称为《原位可切换聚合构筑高性能嵌段共聚物电解质》。该项目旨在建立以高浓度锂盐催化的可切换聚合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在电池内部实现酸酐/环氧的开环共聚合与环碳酸酯的开环聚合的顺序引发,原位制备嵌段共聚物电解质,为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提供新思路。

郭楷瑞为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薛志刚教授,先后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CCS Chem., Angew. Chem. Int. Ed., ACS Energy Lett. 等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篇,申请专利9项,4项获得授权。郭楷瑞同学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等项目课题,曾获2023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多次获得“知行奖学金”、“优秀共产党员”、“三好研究生”的荣誉称号,展现出优秀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项

近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级博士研究生熊昱安同学获批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获批项目为“新型功能分子材料的基元设计与序构应用探索”,指导教师为游雨蒙教授。项目基于新型功能分子材料开展,尤其聚焦于其中分子铁电、压电材料,对分子基元化学设计以及序构的应用探索进行研究。申请人所属的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聚集了化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的优秀人才,以分子基铁电体为主要研究方向。

在前期研究中,申请人已基于分子铁电压电材料体系,共发表12篇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包括Adv. Mater. 3篇,J. Am. Chem. Soc. 1篇,Angew. Chem. Int. Ed. 1篇。此外,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EI期刊Chin. Sci. Bull.上发表1篇综述论文。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项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面向在读博士生的“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名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葛秋月同学(导师张立武)的项目《气液界面加速二氧化碳光化学反应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和蔡珺杰同学(导师陈颖军)的项目《基于char和soot区分的典型燃烧源黑碳气溶胶新鲜排放及老化后的吸光特性研究》获得资助。

葛秋月,前排左二

复旦大学葛秋月同学的研究方向是大气光化学,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PNAS Nexus, Environ. Sci. Technol.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成果被Angew遴选为VIP论文;以共同作者身份在 Energy Environ Sci, ES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24篇学术论文。此次获资助的项目将深入研究微液滴气-液界面对于CO2光化学还原反应的影响。首先,采用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光谱技术表征并探究微液滴气-液界面处的关键活性中间体及其理化参数;其次,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优化液滴气-液界面参数和反应条件因子,以获得高CO2光化学转化效率;最后,采用数值分析、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深入揭示气-液界面的反应加快机制。该项目的开展预期为高效CO2光化学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为应对能源危机以及实现“双碳”国家战略服务。

蔡珺杰,前排中

复旦大学蔡珺杰同学的研究兴趣包括黑碳亚类及其衍生物的生成途径、排放特征与环境效应,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共发表SCI论文14篇。此次获资助的项目主要研究对象是大气气溶胶的关键吸光组分黑碳,其吸光效率随排放源和大气老化的演变规律是气候模式计算的必要参数。研究表明,黑碳由char和soot两个亚类组成,其粒径、形貌、亲水性等性质及在各燃烧源的排放占比显著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吸光特性和老化行为,极可能是解释各排放源新鲜黑碳及老化后吸光效率显著变化的关键内容。因此,该项目拟对中国典型燃烧源排放的新鲜及不同老化程度char与soot各自的吸光特性开展实测;构建不同排放源char和soot在新鲜及老化后的宽波段吸光特性数据库并探究影响伴生有机无机组分(包裹物)的理化性质与老化规律的关键因素,为准确评估黑碳的气候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功能膜研究室1项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的立项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功能膜研究室博士生宋晚杰申报的“基于碱性膜电解水制氢的聚电解质粘结剂制备”项目成功获批,项目资助强度为30万元/项。

来源:化学加综合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